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“科学防癌,健康生活”。肝癌在我国发病率排名第四,死亡率排名第二,其新发病例及死亡人数占全球近一半,情况令人堪忧。近期,“天眼问医”栏目邀请了918博天堂的王曙光教授,围绕公众对肝脏健康和肝癌治疗的关注,探讨从早期预警信号到治疗新突破等相关问题。
皮肤瘙痒或为肝癌的预警信号
近期,一则“40岁男子因皮肤瘙痒被诊断为肝癌”的新闻引发关注。王曙光教授解释说,皮肤瘙痒与肝癌确实存在某种联系,但并不是特异性症状。肝病伴随黄疸时,可能导致皮肤神经末梢刺激,从而引发瘙痒。他强调,肝癌引起的瘙痒往往顽固且全身性,难以通过常规止痒药物解决。在春季这段皮肤易瘙痒的时期,如果瘙痒伴随皮肤及眼睛巩膜发黄、蛛网静脉等症状,尤其是有肝病史的人,应当警惕潜在的肝脏问题。
早期筛查,如同“照妖镜”
王教授指出,由于肝脏的神经分布特殊,早期肝癌往往无明显症状,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。他提醒,慢性乙型、丙型肝炎患者以及肝硬化患者一定要定期筛查,常规超声和血液甲胎蛋白检测是简单有效的筛查方法。
肝胆胰的密切关系
王教授进一步探讨肝、胆、胰的相互关系,强调这三者如同“病友三兄弟”。肝脏产生的胆汁通过胆管与胰腺导管共享,肝肿瘤可能会侵犯胆管及胰腺,反之亦然。因此,在进行肝病筛查时,三者的联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。
肝脏保养的科学认知
关于保养肝脏的常见误区,王教授指出,虽然肝脏是主要解毒器官,但“春季调养肝脏”的观点并没有科学数据支持。任何时候都应重视肝脏保护,尤其是在肝功能不佳时。保持规律作息、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,戒酒、避免滥用药物是保护肝脏的重要措施。
饮食习惯的健康风险
王教授也提到,贵州地区的饮食习惯对肝脏健康存在风险。他强调,任何酒精的摄入都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,而腌制和熏制食品中可能含有致癌物质,建议公众对此保持警惕。
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
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,包括慢性肝炎患者、家族有肝癌史的人,以及经常食用霉变食物的人,王教授建议一定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。
肝癌不再是“绝症”
近年来,随着新型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,肝癌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升,已经从过去的“绝症”迈向“可治”。不过,王教授提醒,术后复发率仍高,需要通过规范的后续治疗来降低风险。
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
王教授特别强调,癌症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,避免过度焦虑和自我诊断的心理压力。定期复查和健康管理也应成为患者的生活常态,特别是对于肝癌低风险和高危人群。
新技术新药物的希望
在肝癌的治疗领域,不断有新技术和新药物涌现,增强了患者治愈的希望。王教授呼吁,每个人都应重视肝脏健康,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,积极参与定期体检,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。通过918博天堂提供的专业服务,让更多人能实现“肝”愿美好的生活。